我对未来一无所知

最近把黑镜第三季看完了。(以下严重剧透) 很多人刻意贬低第三季,但我认为除了第三集稍微比较普通,有点荒唐之外,其他都仍旧是高水平发挥。 很佩服黑镜编剧的才能,当然导演等也功不可没。黑镜给我的感觉一直都是“离我很近,让我恐惧不安,故事总是能层层掘进,让人不忍直看却又欲罢不能”。

第一集:急转直下

今天的设计心理学考试中,我在反思层次的情感体验的题目中答过这么一句话: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,我们所有人都在乎展示给他人的形象,或者展示给自己的形象。 我们常见的能在一面中评判对方的影响因素是外表、身材、衣着和气质。那如果加了一个“分值”呢? 如果你没有看过黑镜的这一集,你可能会对我说的“分值”产生疑问。 这一集设定了一个这样的社会:每个人眼睛里都会植入特殊晶片,用于实时查看视野范围内各人的评分。手机上都装有评分系统,对影响到你的其他人的任何事都可以给一到五星的评价。而他们的评价不仅影响你的心情,还会影响你的生活,特别是待遇和社会地位。 这就很恐怖了。 如果有个评分高的人和评分低的人,你觉得哪一个更优秀?答案是毋庸置疑的。我们日常通过外貌等评判他人,设计有个术语叫“魅力偏见”——一种认为有魅力的人更聪明、能干、有道德、和蔼可亲。剧中的评分系统导致的结果和“魅力偏见”并无二样。当女主分值在4.3的时候,几乎所有陌生人都会给4到5分。然而接连遇到不好的事之后,分值降到3分左右,几乎所有陌生人都会给上很低的分。 这和贫富差距是一样的道理,贫的越贫,富的越富,除非你运气好、或是兢兢业业工作得到赏识、或又是走一些好的坏的路子。 剧中女主虚伪、靠阿谀奉承和搭讪提高自己的分数和社会地位。她面对所有人包括自己厌恶的、欺负自己的人都是带着一脸标志性假笑,然而她又是一个运气很背的人,她一边为了分数接受饮品,一边因此被周围几乎所有同事给出了差评。到剧末,女主失去理智,不再在乎别人的看法,大声和狱友互相开心的谩骂。 她是不是活该? 我们不都是这样的人吗?我们也会从无数张精心摆置拍摄下的照片选出最好的发到朋友圈。我们会根据朋友圈、微博点赞评论量评定这个人有没有魅力、人气,人格好不好,优不优秀。 那我们的生活会变成这样吗?我们有个很好的例子:芝麻信用。和剧中一样的是芝麻信用高能获得便利和更好的服务。 如果现实生活真的有这样的评分系统,如何能防止剧中的严重后果而发挥它好的方面呢? 我的观点是取消实时查看他人评分的功能,互相查看必须得到本人授权。 还有,做自己就好。

第二集:游戏测试

有人说这个故事情节老套,没有新鲜感。在我看来,它还是很棒。 开始看的时候,我觉得很多情节都很多余,跳着看。看完之后,惊魂未定下,我重新看了两遍,发现很多看似拖沓的情节埋了很多伏笔。 比如男主的家和之后进入的游戏的屋子是差不多的布局。 很多人争论这个游戏测试到底是不是一个阴谋?我也不是很确定。但我更支持“不是一个阴谋”的假设。以下是我的梳理。 故事的发展顺序是这样的: 男主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去世之后,男主不愿意面对不是很亲的妈妈,于是出国各地旅游,最后一站用APP配对到女主,离开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黑了,没钱的他被女主推荐去参加这个游戏测试。黑人秘书为了保障一些事情,强制关了男主手机。然而男主因为疑虑,后面趁机又把手机开机了,发送了图片给女主。结果在游戏设备启动后的0.04s后,男主妈妈打来电话。男主挂了。 剧中大部分时间讲的故事是设备开始启动到0.04s中男主的幻想,包括黑人女秘书挂掉电话到男主挂掉之间的所有情节。 为什么出现这些情节? 因为他的手机干扰了信号,导致他大脑所有的神经突触都一下子被激活,导致他的幻想和恐惧无限扩大,直至自己受不了。 我的猜想是如果按照正确的流程,是能够被控制的。 这些情节是怎么来的? 黑人挂掉电话——因为男主偷偷把手机开机了; 打地鼠游戏和进黑屋——因为看到公司的屏幕,心里有个印象,加上把自己家的印象、飞机上看视频看到的蜘蛛、学生时代恶霸联系到一起,就出现了第一个故事段,这是男主的第一层恐惧; 女友闯入并谋杀——男主遇到女主后卡就被黑了,并且被推荐来了这个让他顾忌重重的公司进行游戏测试,男主心里会认为女主是有问题的,认为她最终可能是想弄死自己,这是男主的第二层恐惧; 黑人引导男主进入“接入点”,最终达到“男主会不会奔溃到无条件服从命令”的测试目的,最终男主失去所有记忆——这是男主的第三层恐惧,来自于他对这个公司与这个测试的不信任。为什么最后的设定是失去记忆呢,这就要谈到第四层恐惧了。 男主“回到现实”,得到游戏公司的道歉,见到妈妈,发现妈妈已经痴呆。——男主的爸爸死于阿尔茨海默病,在男主心里留下了阴影,这也是他不愿意面对母亲的一个原因。于是他情绪涨到最高,最终大脑奔溃。 男主到底是怎么死的? 他是被自己吓死的。 为什么被吓死? 因为手机来电干扰了信号流。嗯,他是被自己作死的。 为什么他要开机发图片? 因为他对测试的恐惧。 为什么他对女友和这个公司不信任却还是选择了进行? 因为他说他追求刺激。嗯,还是证实了他是被自己作死的。

第三集:黑函之舞

这个我没什么好说的。是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问题:隐私问题。 男主被监控,被自己的电脑拍摄了“打飞机”的视频,之后就陷入了深坑。 这个逻辑我是不满意的,被拍了这样的视频第一件事不应该找警察吗? 再说了,满足自己的 生理需求又不是什么羞耻的事。被发就被发呗,又不会死星人。

第四集:圣朱妮佩洛

啊,黑镜难得的happy ending! 医疗系统运用最新的意识存储再生技术研发出新型治疗方法,帮助那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。 而圣朱妮佩洛是意识上传之后的虚拟世界,两个女主在这里相遇,最终过渡到圣朱妮佩洛这个美好的虚拟世界,“永远在一起”。 必须要提到的是两个女主在圣朱妮佩洛有一个争执——要不要过渡到这个虚拟世界? 过渡其实就是活着的人安乐死,并将意识转移到圣朱妮佩洛,转移后在那个虚拟世界获得永生,但现实中就“死去”了。 女主2丈夫不愿意和她一起过渡。丈夫死去之后,她来到了这个虚拟世界尽情放纵。 女主1在21岁出柜之后,开下车道成了植物人。这个虚拟世界无疑是她的唯一乐趣。 女1选择过渡之后,女二因为丈夫的阴影不愿意过渡。 即使结局是美好的,两个人都过渡了。 但是我想到的是女2说的一个问题:“你想在没意义的地方永生吗?”当然女2说的是他的丈夫因为女儿的死而不愿意永生,从而她也不想永生,她觉得没意义。 但是他们都认为这种永生是一种“机会”。 我认为,永生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。 剧中出现了一个地方,叫泥潭。当永生的生活越来越感觉无趣,就会越想感受更刺激的玩法,“就像泥潭那群放纵的傻逼”。 如果给你一个永生的机会,你会接受吗? 我不会。

第五集:战火英雄

这个故事也是脑洞大开,别出心裁,但又折射出现实。

依然先剧透:

战后,通过DNA筛选、登记,想将有癌症等疾病基因的人(被称为“蟑螂”)全部杀死。所有的军人被植入叫“mass”的军用系统,保证他们能很好进行这个计划。 mass系统能够帮助军人战斗中的瞄准、通讯等,但同时控制军人的听视嗅觉,使这部分人在军人眼中呈现怪物的模样。军人在杀戮过程中,不会听到这部分人正常的声音,闻不到血腥味,军人可以毫不顾忌去杀同类,心理也不会有任何负担和杀戮后的心理扭曲。 男主是一个很善良的人,但他执行第一次“打蟑螂”的任务时,他的mass系统被破解,看到了“蟑螂”真正的样子。 最后的结局是男主被带回来,面对“在监狱中重复自己杀戮时的真实场景的记忆”和清除记忆、重新进行无心理负担的杀戮两个选择时,男主选择了第二个。 我想问一个问题:你会选择哪一个呢? 我相信,一定是第二个。 这几年社会对人性的关注持续高涨,就最近的“江歌案”涉及的刘鑫,每天有无数的媒体、营销号关注,被无数人在微博下谩骂。就是因为人性的问题。 医生的陈述中说到,过去的战争中,军人往往很难克服心理阻碍向同类(敌人)开枪,而很多能够开枪的军人战后就留下了心理疾病,于是军方开发了这个系统,并解决了上述问题。 国家对待这部分人的这个举措是正确的吗?当然不是。知乎上看到一段有趣的故事:

如果你知道一个女人怀孕了,她已经生了8个小孩子了,其中有3个耳朵聋,2个眼睛瞎,一个智能不足,而这个女人自己又有梅毒,即将降生的孩子有极大的几率还会有残疾。 请问,你会建议她堕胎吗? 有一个人,16岁时候很喜欢读书,大批大批地借阅图书,他是一个卓越的演讲家,受到很多人的拥戴。在他执政期间,国民福利大大提高,建立了尖端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。他是一个讲究健康与自律甚谨的人,基本上不太饮酒,偶饮啤酒,极少饮用烈酒。平时,他的饮料是淡茶、牛奶、热巧克力。他尤其反对吸烟,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提倡禁烟运动。 你的想法是怎样的? 哦,忘了说了,第一腹中的孩子是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)被誉为“交响乐之王”,写了《命运交响曲》的那一位;第二位是希特勒(Adolf Hitler),纳粹党党魁,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。

昨天看了《妖猫记》(在此不对此影片有过多评价),里面有一句话算是故事的一个重点:没人愿意背负杀害贵妃的罪名,连皇帝也不愿意。虽然这段情节演绎的逻辑混乱,但是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没错的。有时候,心理上的病或痛比生理更甚。 无论你是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,你也无法否认,你会和男主做一样的选择,除非死。 无意中看到另外一个有一点相同性质的视频:UNCANNY VALLEY 恐怖谷

第六集:全网公敌

这一集和第三集都是这一季中现实感最强的。 讲的是毁灭“键盘侠”的故事。 专栏女作家因为写了一篇攻击残疾人士的文章而被网络暴力攻击,后来被人造蜜蜂攻击进入脑岛背后侧(痛觉中枢),使之自残,并折磨她致死。随之歌手斯塔克等都因为做了激起民愤的事而被“蜜蜂”攻击死亡。 这些致死的真相是一个因为“爱的人被网络暴力伤害的自杀差点死掉”的黑客,侵入了“蜜蜂”的系统后,推广了一个“后果游戏”。 后果游戏的规则是: 1、选择目标; 2、发布他们的名字与照片; 3、人气最高的人会在每晚五点后被除掉; 4、游戏在午夜时重置; 一句话描述就是:让网络上的人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人并给不喜欢的这个人加上标签,游戏会选出票数最高的人,并把他/她杀死。 很多人对此乐此不疲,就和生活中的键盘侠一样。 发现问题然后接下来就是“找出漏洞——解决问题——结局”了吗? 并不是。剧情随后发生了大反转。 这个游戏的真正目标是“键盘侠们”。剧中参与这个游戏的38.7万“键盘侠”最终在一周内死于蜜蜂攻击,无一幸免。 很多人在看的过程中对结果表示大快人心,我同样也有一点这样的感受。但是,这样,我不就也是“键盘侠”了吗? 其实我已经是其中一员了。 就在这一年中,我参与了对“翟欣欣”“刘鑫”的谩骂,同样也说出了“这样的人,为什么不去死”的言论。 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吗?当然不一定。但我们该死吗?绝不。 “全民公敌”这一集虽然给了“键盘侠们”一个惨烈的教训,但它想说的是“注意我们的言行”。 在匿名的世界里,我们卸去了生活中的伪装,将自己的劣性展露无遗并将其放大。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中拥有更多的言论自由,是很多事件的参与者,总是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但其实也一无所知。